近年因懷舊風潮回流,漢式喜餅逐漸受到新人青睞。但早年送餅可是一項大學問,怎麼送、送多少?面子、裡子都要顧!
送餅、吃餅的禮俗,在婚禮中不可少,但你可能不知道,此項習俗是源自古代的「搶婚」,女方因不甘損失而向男方要求賠償,「餅」就是其中的一項賠禮。
民俗專家阮昌銳指出,送餅的禮俗已經有好幾千年了,古代行「納徵(相當於現今的訂婚)」之禮,即由男方扛著大餅到女方家,數量愈多愈顯得體面;現代社會當然不用那麼麻煩,一通電話,餅店送貨到府,且大多先經雙方議定數量,再由女方自行選購喜愛的款式與口味。
不過,早年的農業社會,「吃多少餅」可是面子問題,訂多少盒、送哪家製作的餅?常被親朋好友間拿來議論,看起來好像有點勢利,但也可見喜餅的重要性,除了與眾人分享喜氣,更有向人炫躍「女兒嫁得有多好」的成分在,和「聘金」的重要性不相上下。
■漢式喜餅三款 心意各不同
其實,從喜餅的餅模多半刻有「兩姓合婚」、「囍」字,或是龍鳳呈祥的圖案,可知這項珍貴的禮,就是用來通知親朋好友好事已近的消息;當親友們品嘗著喜餅,不僅吃到可口的餅,也分享著當事人的喜悅。至於吃到的是什麼餅?現代人好像沒那麼在意。
一般大眾似乎對西式喜餅較熟悉,對傳統漢式喜餅則較感陌生。
擁有八十年歷史、以北港大餅聞名的長益食品行老闆施植才對傳統漢式喜餅相當有信心:「漢式喜餅具有份量足、料實在與濃厚在地情感的特色,不像西式喜餅拆掉美麗的包裝外殼,就只剩一些由杏仁、巧克力、核果與麵粉組成的點心而已。」